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的力量 | 赵勇:科研报国终不悔

文明广州 2021-04-24
 


赵勇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怎么样,接下来打算怎么做?”4月8日下午4点多,在实验室的学生工作台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赵勇还在和陈丽萍等学生讨论课题进展。学生们没想到,这是赵勇给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当天,赵勇因病猝然离世,生命定格在45岁。

“来美国就是为了回中国”

2003年

赵勇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

博士期间

他首创开发了

基于SPR生物传感器检测核酸折叠

和展开速率的新方法

研究揭示

端粒DNA G-四链体动态折叠形成规律

对端粒G-四链体动力学

和热力学稳定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不是一般的优秀,他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一个生科院的博士生,他的成果竟在大咖云集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引发哄动。

——赵勇的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谭铮

赵勇做学术很有天赋

而且异常勤奋

在博士期间

就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

2006年

因表现优异

赵勇加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细胞生物学泰斗

Jerry Shay和Woodring Wright的实验室

从事端粒及端粒酶研究

很快

赵勇就在美国闯出了名堂

先后至少有4所美国知名大学向赵勇抛出绣球

一个都不选,我要回中国,来美国就是为了回中国,学到外国的东西,要用到中国去!

——赵勇

比赵勇先回国的

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马文宾回忆说

教书育人、科技报国是赵勇的行事准则

他一直坚信回国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培养人才

2011年回国时

多所知名高校给赵勇开出优厚待遇条件

他最后选择了中山大学

当年6月

刚过36岁的赵勇担任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

赵勇指导学生做实验

端粒研究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

归国投身生物科学事业后

赵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带队做出多项开创性工作

入职后不久

赵勇便成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

“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

核心成员

作为科研骨干

赵勇积极参与到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中

是中山大学抗衰老研究中心

和广州市抗衰老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

为中山大学生科院

“免疫与衰老”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建设

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时被他充满活力的科研热情所感染。谦虚能干、朴实奋进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

——与赵勇有过五年合作经历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凡一

赵勇教授在中山学校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上发言

多年来

赵勇将生物物理学方法和细胞生物学结合

阐明端粒酶延伸端粒的动态过程

及延伸模式调控机制

是国际上研究端粒领域

年轻一代的佼佼者

他带领的团队

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刊发了研究成果

2020年

赵勇获得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截至目前

赵勇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

申请(含授权)近10项国内国际专利

为端粒生物学及癌细胞生物学领域

作出突出贡献

要求学生不做科研流水线上的技术工

得知噩耗

赵勇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张天鹏

悲痛地写下“悼念恩师赵勇博士”一文

赵老师教我们3样东西“胆大,心细,脸皮厚”。要回答难的问题,做别人做不到的实验;注重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章;要敢于提问,主动与人交流。

——张天鹏

扎根教学一线

为国家培养人才

是赵勇坚守的教育信条

他不仅承担多门本科课程

还担任2019级本科生生物技术

及应用基地班班主任

赵勇经常和学生开师生午餐会

跟学生直接交流

根据学生意见调整教学方案

为课程“挤水分”

在赵勇推动下

中山大学生科院重新梳理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

赵勇教授告别仪式

在同事们眼中

赵勇工作效率高

总能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

自如切换

但随着工作日趋繁忙

赵勇也不断挤压着个人休息时间

中山大学生科院党委书记张斯虹

后来才知道

赵勇虽然身体不错

平时也常锻炼

但他的体检结果不理想

医生建议他住院做深度检查

但他还想再推迟一段时间

因为最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方案研讨等

好几项重要工作要推进

赵老师笑着告诉我,做科研确实很难,但其实做科研也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最本质的原理。那天赵老师的眼睛很亮,办公室窗外的光线也特别亮,赵老师讲的话我牢牢记在心里,每当我情绪低落或者实验遇到瓶颈时,那天的阳光总会照进我的心里。

——赵勇的学生刘娟宏

来源 | 综合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山大学新闻网

编辑 | 罗秋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